一、考试性质与目的
小儿内科学正高职称考试是为了评价申请正高级小儿内科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是否具备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临床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该考试旨在选拔出在小儿内科学领域具有深厚学术造诣、丰富临床经验和卓越创新能力的专家型人才,以推动小儿内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提高小儿内科疾病的诊疗水平。
二、报考条件
1. 一般要求具有副高级小儿内科学职称,并满足一定的工作年限。
2. 具备相应的学历背景,通常为本科及以上学历。
3. 持有有效的医师资格证书和执业证书,并在规定的医疗机构中从事小儿内科临床工作。
4. 完成规定的继续教育学分要求。
三、考试内容
1. 专业知识
- 小儿内科基础理论:包括小儿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
- 小儿内科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涵盖小儿呼吸、消化、心血管、血液、泌尿、神经、内分泌等各个系统的疾病,如小儿肺炎、腹泻、先天性心脏病、贫血、肾病综合征、癫痫、糖尿病等。
- 小儿内科特殊检查和治疗技术。如小儿超声、心电图、脑电图、肺功能检查、血液净化、呼吸机应用等的原理、适应证、操作方法和并发症处理。
- 小儿内科药物治疗:包括抗感染药物、止咳平喘药物、止泻药物、强心药物、利尿药物、胰岛素等的作用机制、适应证、用法用量和不良反应。
2. 专业实践能力
- 临床病例分析:根据给出的小儿内科临床病例,进行准确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要求考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对复杂病例进行分析和处理。
- 诊疗操作技能:如小儿体格检查、腰椎穿刺、骨髓穿刺、胸腔穿刺、腹腔穿刺等的操作要点、注意事项和并发症处理。
- 危急重症处理:对小儿内科急危重症患者的识别、抢救和治疗能力,如小儿休克、呼吸衰竭、心力衰竭、惊厥持续状态等的急救处理。
3. 学科新进展
- 了解国内外小儿内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新技术、新方法。如小儿基因诊断和治疗、干细胞治疗、免疫治疗、精准医学在小儿内科的应用等。
- 关注小儿内科学的学术动态和发展趋势,能够对本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
四、考试形式
1. 考试通常采用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考试时间一般为 3 小时左右。
2. 题型主要包括单选题、多选题、案例分析题等。单选题和多选题主要考查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案例分析题则着重考查临床分析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五、备考建议
1. 系统复习专业知识
- 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系统复习小儿内科学的各个方面知识。可以结合教材、参考书籍、学术论文等资料进行学习。
- 注重知识的整合和归纳,建立起清晰的知识框架,便于记忆和理解。可以制作思维导图或笔记,帮助梳理知识点。
- 定期进行自我检测,通过做模拟题、历年真题等方式,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及时发现薄弱环节并加以强化。
2. 积累临床经验
- 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参与小儿内科临床实践,提高自己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能力。多观察、多思考、多总结,不断积累临床经验。
- 参与疑难病例讨论、学术交流活动等,与同行专家进行交流和学习,拓宽自己的临床思维。
- 关注小儿内科的新进展和新技术,及时将其应用到临床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临床水平。
3. 关注学科新进展
- 订阅专业医学期刊、关注医学网站和学术公众号等,及时了解小儿内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 参加学术会议、培训班等,与国内外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获取最新的学术信息和技术方法。
- 对学科新进展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思考如何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小儿内科疾病的诊疗水平。
4. 提高答题技巧
- 熟悉考试题型和答题要求,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例如,在案例分析题中,要认真阅读病例资料,抓住关键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和准确判断。
- 注意答题时间的合理分配,避免在某一道题上花费过多时间,确保能够完成所有题目。
- 答题时要认真仔细,注意书写规范和答题格式,避免因粗心大意而导致错误。
六、考试注意事项
1. 提前熟悉考试规则和操作流程,避免因不熟悉考试系统而影响答题。
2. 携带好必要的证件和文具,如身份证、准考证、黑色签字笔、2B 铅笔等。
3. 考试前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可以通过适当的放松活动,如深呼吸、听音乐等,调整自己的状态。
4. 答题时要认真仔细,注意书写规范和答题格式。避免因粗心大意而导致错误。
总之,小儿内科学正高职称考试是对考生专业知识、临床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全面考核。考生需要认真备考,系统复习专业知识,
积累临床经验,关注学科新进展,掌握答题技巧,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顺利晋升正高级职称。
以下是小儿内科学(正高)考试的部分真题及答案:
患儿女,5岁,因“持续高热2d”来诊。夏季发病,伴头痛、呕吐数次、抽搐1次、精神差。查体:T40℃;嗜睡;脑膜刺激征(+),锥体束征(+)。血常规:WBC17.0×109/L,N0.75;脑脊液:无色透明,有核细胞80×106/L。住院过程中,该患儿仍高热不退,并出现反复抽搐,呼吸节律不规整,双侧瞳孔不等大。不恰当的抢救措施是:
A. 持续应用亚冬眠疗法退热
B. 静脉给予地塞米松
C. 加强20%甘露醇降低颅内压
D. 可先利尿或同时用强心药
E. 必要时应用机械辅助呼吸
答案:D。对于该患儿的情况,利尿可能会加重脱水状态,特别是在已经使用甘露醇降低颅内压的情况下,同时用强心药可能不是首选的抢救措施,因为此时的主要问题是颅内压增高和抽搐,而不是心功能不全。
足月顺产新生儿,Apgar评分正常,体检时下列哪项反射可为阴性,但可以判断为正常:
A. 拥抱反射
B. 颈肢反射
C. 握持反射
D. 腹壁反射
E. 交叉伸腿反射
答案:B。颈肢反射是新生儿期一种原始的反射,但在足月新生儿中可能呈现阴性,特别是在某些情况下,如婴儿处于深睡或疲劳状态时。
肝豆状核变性临床特点有:
A. 无症状时尿铜即可排出
B. 肝症状多见于起病年龄较小者
C. 神经症状多见于年龄较大儿童
D. K-F环在发病早期出现
E. 少数患儿有范可尼综合征症状
答案:A、C、E。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铜代谢障碍性疾病,通常在无症状期尿铜即有轻度增高;神经症状多见于12岁以后,即年龄较大儿童;少数患儿有范可尼综合征症状,表现为肾小管性酸中毒、低血磷、低尿酸血症等。而肝症状多见于6~8岁以后,K-F环通常在发病后期出现。
2岁患儿,体重9kg,生后6个月出现口唇发绀,无肺炎史,体格检查见轻度杵状指,胸骨左缘第3肋间闻及3级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瓣区第2音单一响亮。X线胸片示心影呈靴形,两肺清晰透亮。最可能的诊断为:
A. 房间隔缺损
B. 室间隔缺损
C. 动脉导管未闭
D. 肺动脉狭窄
E. 法洛四联症
答案:B。室间隔缺损时,左心室血液流入右心室,导致右心负荷增加,肺动脉血流增多,肺动脉瓣区第2音单一响亮。X线胸片示心影呈靴形,为室间隔缺损的典型表现。
病毒性心肌炎血清酶学的测定较为敏感的为:
A. 血清肌酸激酶的同工酶(CK-MB)
B. 血清肌酸激酶(CK)
C. 谷草转氨酶(SGOT)
D. 门冬氨基酸转移酶(AST)
E. 血清乳酸脱氢酶(LDH)
答案:A。血清肌酸激酶的同工酶(CK-MB)是病毒性心肌炎血清酶学测定中较为敏感的指标,通常在心肌受损后4小时内升高,1624小时达高峰,34天恢复正常。
患儿,女,4.5岁,主因反复呕吐4年余伴胸骨后烧灼感半年入院。患儿生后2月多开始出现进食后呕吐,非喷射性,为胃内容物,有时含少量胆汁,多至45次/日,少则12次/日,吐后即食,伴嗳气,无腹胀腹泻史,无头痛、四肢活动障碍史,经常咳嗽、喘息,曾因“喘息性支气管炎、肺炎”多次住院治疗。
初步诊断:胃食管反流
诊断依据:
鉴别诊断:贲门失弛缓症(幽门痉挛)、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治疗方法:
体位:右侧卧位,上半身抬高45度。
饮食:少量多餐粘稠食物,高蛋白低脂肪饮食。
药物:
手术治疗:指征包括内科连续治疗6~8周无效、复发性吸入性肺炎、窒息、食管炎出血、贫血严重、食管狭窄或食管裂孔疝、进餐后呕吐、难以维持正常发育、合并严重神经系统疾病者。
以上真题及答案仅供参考,实际考试中的题目可能会有所不同。在备考过程中,建议考生结合教材和临床实践进行全面复习,以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