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职称评审健康科普避坑指南

2024-10-26 16:39:59

一、卫生职称评审中健康科普的重要性

近年来,多地将健康科普纳入医生职称评审,这一举措凸显了健康科普在医护人员职称晋升中的重要性。
目前,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等 21 个省市均已提出,科普作品可以纳入业绩成果代表作参加评审。例如,天津要求晋升的代表作最低只有一项,可凭借科普作品符合评审条件;河南和四川则要求科普作品作为必备的申报资格。上海将医务人员的健康科普作品代表作列入到高级职称的晋升标准,还设立了财政经费支持健康科普人才专项,建成覆盖 38 个学科领域的专家库,并成立 “健康上海行动院士科普基地”。
健康科普之所以重要,一方面是顺应了破除 “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 问题的大趋势,让知识有更广范围的实用价值;另一方面,科普工作对提升公众科学素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等战略有着基础性支撑。在疫情防控期间,健康科普更是成为战疫的硬核力量,如上海医疗卫生机构的科普信息阅读量达数十亿人次。
总之,健康科普在卫生职称评审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成为医护人员职称晋升的重要一环。

二、健康科普材料被判无效的原因

(一)发表平台不符

科普作品既然能作为一项业绩成果参加评审,就对发表平台有严格要求。许多医护人员误以为将科普作品发布到个人账号或医院账号平台就可以用作评审,这是大错特错的。科普作品需要发表到省级以上科普期刊、报纸,有国际统一编号的正规刊物上或者发表在卫生行政部门的官方账号上或者省级以上的医学(协)会上,才能算作有效科普作品。例如,重庆市高级职称评审就明确要求科普作品要发表在符合特定要求的平台上。

(二)科普字数时长不合要求

北京、上海等地都对科普字数、时长做了详细要求,科普文字稿要达到 2000 字以上,不包含标点符号,视频 5 分钟以上。福建、广西则要求 1500 字符,安徽省要求科普文章类以第一作者发表在市厅级以上(含省级以上一级学会)并获得科普奖(限第 1 位),文字稿字数≥1500 字 / 篇,视频时间≥15 分钟 / 次。如果科普作品的字数太少或太多、视频时长不符合要求,在发表时都容易被拒。

(三)科普效果与评价不足

像福建、山西、重庆等地要求科普需要获得省市级以上的科普奖项来证明科普效果。广东省虽然未明确要求,但职称填报时,要求填写本次科普活动取得了哪些成效。在职称评审时,获得奖项的科普作品肯定比没获奖项的科普更得评审专家的青睐。例如福建省晋升副高级职称要求在省级及以上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政务微信或正式发行的期刊、报刊上公开发表本专业科普文章(或视频)5 篇(其中获得市厅级奖项 1 篇)。

三、卫生职称评审健康科普的误区

(一)平台选择不当

在卫生职称评审中,健康科普材料的发布平台选择至关重要。省部级及以上官方机构媒体平台、健康类期刊报纸、医学学会官方平台以及主流媒体等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平台应成为医护人员的首选。
然而,部分医护人员可能由于对评审要求不了解,错误地选择了个人账号或院内平台进行科普作品的发布。这些平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传播健康知识,但在职称评审中往往不被认可。
例如,一位医生将自己精心撰写的健康科普文章发布在了个人微信公众号上,满心期待能够在职称评审中作为业绩成果代表作。然而,在评审过程中,这篇文章却被判定为无效。这是因为个人账号缺乏权威性和广泛的影响力,无法满足职称评审对科普作品发布平台的要求。
相比之下,省部级及以上官方机构媒体平台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以卫健委的官方公众号或网站为例,这些平台发布的健康科普作品能够覆盖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传播效果更好。同时,健康类期刊报纸如《健康向导》《大家健康》《大众健康报》等省部级及以上的健康类期刊,也是科普作品发布的稳妥选择。这些期刊具有严格的审核机制和专业的编辑团队,能够保证科普作品的质量和科学性。
医学学会官方平台如省级医学学会的公众号或网站,也是科普作品发布的好去处。这些平台汇聚了行业内的专家学者,能够为科普作品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此外,主流媒体如科普中国、省市级广播电视报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网站,也是科普作品发布的优选平台。

(二)对刊号类别认识不清

在选择投稿期刊时,医护人员一定要注意 CN 刊号末尾字母代表的类别。不同的字母代表着不同的期刊类别,只有选择符合要求的类别,才能确保科普作品在职称评审中有效。
例如,陕西省的周医生在准备职称评审材料时,计划在 5 家具有双刊号(CN 和 ISSN)的期刊上发表自己的科普文章。然而,她在选择期刊时,忽略了 CN 刊号末尾字母的含义。其中两本期刊的 CN 刊号末尾字母分别为 “C” 和 “G0”,而符合要求的应该是末尾字母为 “R” 的期刊,代表 “医药、卫生” 类期刊。
“C” 表示 “社会科学总论” 类期刊,“G0” 则表示 “综合性文化” 类期刊。虽然这两本期刊中包含医学板块,并接受医学科普文章,但它们并不符合政策要求。周医生的案例提醒我们,在选择投稿期刊时,一定要仔细研究 CN 刊号末尾字母的含义,确保选择的期刊符合医学类或医学相关专业期刊的标准。
总之,在卫生职称评审中,医护人员要避免健康科普的误区,正确选择发布平台和投稿期刊,确保科普作品能够在职称评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正确应对卫生职称评审中的健康科普

在卫生职称评审中,医护人员要想确保科普材料有效,必须明确科普要求,精心选择合适的发布平台,避免陷入误区。
首先,医护人员应深入了解当地职称评审政策中对健康科普的具体要求。不同省市对科普作品的形式、发表载体、影响力等方面的规定各不相同。例如,黑龙江要求是微视频或科普图书,天津则规定必须是科普专著,而上海要求科普文章要两千字以上,天津要求专著主笔章节不能低于五万字,重庆要求图书要取得 ISBN 编号等。只有准确把握这些要求,才能有的放矢地准备科普作品。
其次,选择合适的发布平台是关键。省部级及以上官方机构媒体平台、健康类期刊报纸、医学学会官方平台以及主流媒体等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平台是首选。这些平台能够为科普作品提供更广泛的传播渠道和更高的认可度。同时,要注意避免选择个人账号、社会平台或院内平台等不被认可的发布渠道。
为了确保科普作品的质量和有效性,医护人员还应注重科普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权威性。在撰写科普文章或制作科普视频时,要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医学知识,确保内容准确无误。同时,可以结合实际案例和生动的表达方式,提高科普作品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此外,积极参加健康科普大赛也是提升科普作品影响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省部级以上机构举办的健康科普大赛,并获得奖项,可以为科普作品增添更多的价值和认可度。
总之,医护人员在面对卫生职称评审中的健康科普要求时,要认真对待,明确要求,选择合适平台,精心准备科普作品,避免误区,以确保科普材料有效,为自己的职称晋升增添有力的砝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