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职称评审新变化:开启职业晋升新征程
2024-10-28 17:14:29
一、评审新变化之政策背景
随着医疗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对医护人员专业素质要求的提高,各地纷纷发布医护职称晋升新标准。这一举措有着深刻的背景和重要意义。
近年来,社会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为了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民众的健康需求,职称评审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医护人员作为医疗服务的核心力量,其职称晋升标准的调整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职业发展和专业水平的提升。
一方面,新的职称晋升标准更加注重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不再仅仅以学历、论文等传统指标作为评审的唯一依据,而是将临床实践、患者满意度、科普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纳入考量。这有助于选拔出真正具有专业能力和敬业精神的医护人才,为医疗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另一方面,新政策也为医护人员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通过明确晋升标准和要求,医护人员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更加清晰的路径。同时,新政策也促进了医疗行业的竞争,激励医护人员不断进取,提高整个行业的水平。
总之,各地发布的医护职称晋升新标准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重要举措,对医护人员的职业发展和医疗行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各地新政策亮点呈现
(一)优先评职地区及条件
- 北京:参加疫情防治的一线医务人员,可提前一年申报高一级卫生技术系列职称评审或资格考试,优先推荐申报,优先评审,直接聘用至高一等专业技术岗位。
- 广西:三类医务人员可提前 1 年申报。
- 江苏:基层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均设置为定向岗位,坚持按需设置、动态调整,不受初、中、高级结构比例限制。基层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取得职称后,按照 “即评即聘” 原则,聘任到相应岗位上,及时兑现工资待遇。
- 山东:将基层医生参加高级职称评审的学历要求放宽至大专,对不具备规定的学历、资历但长期扎根基层,业绩显著、贡献突出的,各设区的市可制定相应破格条件。
- 甘肃:乡村医生执业 20 年以上评聘中级职称,30 年以上评聘高级职称,不受本单位岗位结构比例限制,在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外单列。乡村医生评定高级职称,对论文、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水平不作要求,单独划定高级职称实践技能考试合格分数线。
(二)免试认定的人员类别
-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取得中级职称后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相应专业连续工作满 10 年,且已聘任中级职称的,可申报直接认定本专业副高级职称。
- 高层次留学回国人员、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和博士后研究人员:申报评审按相关规定执行,如《广东省高层次留学回国人员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暂行办法》和《广东省博士后研究人员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暂行办法》等。
- 新冠病毒感染防控一线医务人员:符合国家文件规定的疫情防控专业技术人才,可按相应规定实行职称倾斜。对于原已认定为一线医务人员的,继续执行原有职称激励政策。
(三)优聘政策与倾斜对象
- 援藏援疆援青及援外医疗队员:申报职称按照相关规定执行,如《关于进一步加强援藏援疆援青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工作的函》《广东省卫生健康委等 5 部门关于印发广东省改进和加强援外医疗队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等。援外工作期间(含出国前培训)视同完成相应时间的工作量。
- 新冠疫情防控一线人员: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职称评审时,不受单位岗位结构比例限制,可提前一年申报评审高一级职称或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对做出突出贡献,获得省部级以上疫情防控工作表彰奖励的,可直接申报高一级职称评定或考试。评审时个人总分乘 1.1 系数为评审最终得分,参加疫情防控经历可视同为一年基层工作经历,视同为完成当年继续教育学时学分,对一线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免于专业实践能力考核,对科研成果不作要求。一线科研攻关人员在疫情防控中的诊疗方案、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成果、流行病学报告、病理报告、药物疫苗研发情况、试剂检测设备产品研发应用情况、技术工作总结等均可作为成果 (论文) 申报职称。
三、新变化中的关键要素
(一)科普工作新要求
近年来,多个省份对医护人员的科普工作愈发重视,将其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条件之一。例如,河南省规定申报卫生系列高级职称的人员,2023 年度申报评审只需完成当年健康科普工作,对 2022 年及以前不作要求。认定健康科普活动情况时,需上传进社区、乡村、学校、单位和大众媒体开展健康科普讲座的照片、课件等相关佐证材料,或参与健康科普能力大赛活动的照片、科普文章扫描件或视频截图等。除河南外,上海、陕西、广西、四川、安徽、湖南、福建、辽宁、黑龙江、山东等地也纷纷对健康科普做出要求。上海将健康科普可作业绩成果,参加评审;陕西公共卫生类别医师考核科普能力,科普作品可作为业绩成果代表作参加评审;广西申报正副高时,需提交本专业科普五篇,每篇不少于 1500 字;安徽省以第一作者在省级及以上主流新闻媒体发表健康科普文章、播发健康科普专题音(视)频,年度不少于 2 篇等。这些举措激励医务人员更好地开展健康促进和健康科普工作,提升公众的健康素养。
(二)工作量调整与规范
各地在工作量方面也进行了调整。例如,河南省规定援外、援疆期间视同完成援派期间的基本工作量;对口支援(1 年)期间由受援单位统计工作量,不超过基本工作量的 20%。对于感染防控科室专职承担感控工作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可参照公共卫生类别工作量进行统计,自 2025 年起,专兼职承担感控工作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晋升职称时均需达到规定工作量要求。此外,非急诊科医师在近 5 年内如轮转急诊科,工作期间按照 4 小时为一个门诊单元数计算,轮转急诊科门诊单元不超过基本门诊工作量的 10%。基层结核病专业增加无病房工作量;疼痛学专业调整为非手术为主临床专业(含有病房和无病房),不再列为其他临床专业(即参加诊疗患者人数不再作为评价项目);新增生殖与遗传医学专业工作量。
(三)业务水平考试变化
业务水平考试在合格标准、申报类型与专业一致性等方面有了新规定。以河南省为例,合格标准为乡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以及村卫生室人员申报乡镇社区副高级职称的,合格标准为 150 分(试卷满分为 300 分);其他人员合格标准均为 180 分(试卷满分为 300 分)。业务水平考试合格者方可报送评审材料,且现申报类型应与考试申报类型(全省高级职称、基层高级职称、乡镇社区副高级职称)一致,申报专业应与报考专业一致。2021 年度考试通过但未参加评审或评审未通过的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主任技师、副主任技师可申报医疗类临床营养专业或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主任技师、副主任技师。计划生育专业按从事专业选择申报妇产科或泌尿外科专业。
(四)评审委员会设置调整
不同专业人员应选择不同的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类别。申报全省医疗类(临床类别、口腔类别、公共卫生类别专业)、护理类、药学类(药学专业)、技术类的人员应选择河南省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申报全省医疗类(中医类别专业)、药学类(中药学专业)的人员应选择河南省卫生系列中医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申报基层高级职称(所有专业)的人员应选择河南省卫生系列基层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申报乡镇社区副高级职称(所有专业)的人员应选择河南省卫生系列乡镇社区副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此外,江苏省向全省各高水平重点建设医院下放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评审权,各医院应按照要求组建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设置评审委员会专家库,制定评审标准,自主开展评审工作。
四、特色地区政策解析
(一)陕西省政策特色
陕西省在 2024 年度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工作中有诸多特色。在业绩条件方面,明确要求申报人应在本专业技术岗位业绩突出,新增了作为第一作者在省级及以上科普期刊发表本专业科普文章 5 篇以及完成须有 ISBN 号和 CIP 号的本专业学术著作 1 部的要求。这一举措为医护人员提供了更多展示专业能力和知识传播能力的途径。
同时,陕西省对基层支医条件也有明确规定。如省、市属及驻陕企事业、高校、军队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生在晋升副主任医师前,必须到农村支医一年,且在 2024 年参评要求在任现职期内到农村支医 3 个月以上,作为城市医疗单位医生申报副主任医师资格必备条件,在单位聘任前再完成其余 9 个月的支医任务。
此外,评审政策向扎根农村基层的全科医生、援藏援疆援青及援外医疗队员、新冠疫情防控一线人员、乡村振兴人才等倾斜。给予扎根农村基层的全科医生免除科研论文和课题要求,可用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诊治专题报告、病案分析等替代的优惠措施,充分体现了对不同岗位医护人员的关注和支持。
(二)河南省政策特色
河南省 2024 年度全省卫生系列高级职称申报评审工作也有其独特之处。在申报评审条件方面,严格按照《河南省卫生系列高级职称申报评审条件(试行)》执行,明确卫生系列高级职称适用于全省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中从事医疗、护理、药学、技术专业的人员申报,非卫生专业技术岗位人员不可申报。
科普工作方面,2023 年度申报评审只需完成当年健康科普工作,对 2022 年及以前不作要求。认定健康科普活动情况时,需上传相关佐证材料,如进社区、乡村、学校、单位和大众媒体开展健康科普讲座的照片、课件等。
工作量要求上,进行了多方面调整。援外、援疆期间视同完成援派期间的基本工作量;对口支援(1 年)期间由受援单位统计工作量,不超过基本工作量的 20%。非急诊科医师在近 5 年内如轮转急诊科,工作期间按照 4 小时为一个门诊单元数计算,轮转急诊科门诊单元不超过基本门诊工作量的 10%。基层结核病专业增加无病房工作量;疼痛学专业调整为非手术为主临床专业,不再列为其他临床专业;新增生殖与遗传医学专业工作量。
业务水平考试要求合格者方可报送评审材料,且现申报类型应与考试申报类型一致,申报专业应与报考专业一致。对于在豫疫情防指〔2020〕14 号文件下发前取得中级及以上职称的疫情防控一线医务人员,申报高一级职称可免于一次业务考试。
在职称晋升倾斜政策方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医务人员给予优先申报、优先评审、优先聘任等优惠政策;援鄂医疗队员以及在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定点医院隔离病区(病房)中直接接触确诊病人、疑似病人的一线一档医务人员,可提前 1 年申报高级职称,其中护理人员可以突破医疗机构级别限制参加高级职称评聘。
五、医护职称评审新趋势展望
各地医护职称评审新变化呈现出多元化、注重实践和公平性的特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这些新变化体现了对医护人员综合素质的全面考量。不再单纯依赖论文、学历等传统指标,而是将科普工作、工作量、业务水平考试等多方面因素纳入评审体系,使得职称评审更加科学、合理。这有助于选拔出真正具有专业能力、实践经验和社会责任感的医护人才,提高医护行业的整体水平。
其次,新变化为医护人员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途径。无论是基层医护人员、紧缺专业技术人才,还是参与疫情防控的一线人员,都能在新政策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晋升道路。这将激励医护人员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积极参与到医疗服务的各个领域中,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展望未来,医护职称评审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一)更加注重实践能力
随着医疗行业的不断发展,实践能力将成为医护职称评审的核心指标。未来的评审将更加关注医护人员的临床实践、疾病预防控制、应急处置等实际工作能力,通过量化评价指标,如门诊工作时间、手术数量、治疗效果等,准确评估医护人员的执业能力和水平。
例如,根据相关数据统计,近年来,部分地区在职称评审中对手术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以某省为例,晋升副高级职称的医生在规定时间内需要完成一定数量的高难度手术,并且手术成功率要达到一定标准。这一趋势将促使医护人员更加注重临床实践,提高自己的手术技能和治疗效果。
(二)强化科普工作要求
科普工作将在医护职称评审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随着公众对健康知识的需求不断增加,医护人员的科普能力将成为衡量其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未来,各地可能会进一步加大对科普工作的要求,鼓励医护人员积极参与科普活动,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多个省份将科普作品作为业绩成果代表作参加评审。未来,科普工作的要求可能会更加细化,例如规定科普文章的字数、题材、传播渠道等,以确保科普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三)推进评审标准的统一化和规范化
为了避免不同地区、不同专业之间评审标准的差异,未来医护职称评审将朝着统一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国家可能会制定更加统一的评审标准,明确不同专业、不同层级职称的评审要求,确保评审结果的公平、公正。
同时,各地也将在国家统一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更加具体、可操作的评审细则,确保评审工作的顺利进行。例如,某地区在制定评审细则时,充分考虑了本地医疗资源分布、疾病谱特点等因素,对不同专业的医护人员提出了不同的评审要求,既保证了评审标准的统一性,又体现了本地特色。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建设将在医护职称评审中发挥重要作用。未来,各地可能会建立更加完善的职称评审信息平台,实现申报材料的在线提交、审核、评审等环节,提高评审工作的效率和透明度。
此外,信息化建设还可以实现评审数据的共享和分析,为评审标准的调整和优化提供依据。例如,通过对历年评审数据的分析,可以了解不同地区、不同专业医护人员的职称分布情况,发现评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评审政策,提高评审工作的质量。
总之,医护职称评审新变化为医护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未来,医护职称评审将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强化科普工作要求、推进评审标准的统一化和规范化、加强信息化建设,为医护人员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为医疗行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关文章
- 12-29 金瀚教育的培训课程和考试题型有哪些特点呢
- 11-23 考试报名 2025年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报考指南
- 11-23 考试动态 医生副高职称与公务员体系职称评定的比较与分析
- 11-23 考试动态 医生职称评审:医疗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 11-21 考试动态 医生高级职称评审全解析
- 11-21 卫生职称评审申报材料填写指南及多元加分项深度剖析
- 11-20 考试动态 卫生职称评审与医生职称证书的重要性
- 11-18 考试动态 卫生资格报考中的社保要求:现状与应对策略
- 11-18 考试动态 卫生高级职称评审全解析:条件、材料、流程、答辩与经验
- 11-12 考试动态 卫生职称评审全攻略
- 11-09 考试动态 卫生职称申报正副高全流程指南
- 11-07 考试动态 《医生副高职称:与公务员级别的对应及价值》
- 11-07 考试动态 《高级职称晋升新变革:科普项目崭露头角》
- 11-05 考试动态 《2025 年医生职称评审:挑战与机遇并存》
- 11-02 考试动态 2025 医生评职大改革:开启医疗人才评价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