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创作指南:七大黄金选题点亮职称晋升之路

2024-10-30 17:32:29

一、卫生职称科普的重要性

(一)政策推动下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国家卫健委高度重视卫生职称科普工作。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国家中医药局关于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到《全民健康素养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4 - 2027 年)》,一系列政策文件不断强调将健康科普纳入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考核标准。各地纷纷响应,如上海市率先提出将医务人员的健康科普作品代表作列入高级职称晋升标准,明确科普作品可与临床病案、技术专利、论文等并列作为业绩成果代表作参加评审,且不把论文、科研项目等作为申报的必要条件。河南省把健康科普放在评审之前,规定申报正副高职称需有科普作品发表,连申请资格都与此挂钩。这些政策部署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卫生职称科普的高度重视,也为医护人员积极参与科普工作提供了强大动力。

(二)对医护人员的双重意义

卫生职称科普对医护人员具有双重重要意义。一方面,它为医护人员的职称晋升开辟了新途径。以往职称评审中,学术论文是硬指标,而科普作品最多只能作为参考。如今,科普作品纳入职称评价标准,破除了 “唯论文” 的做法,让医护人员有更多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和贡献。例如,北京中医医院肾病科医生张康将广播科普作品作为业绩成果参评,顺利晋升为副主任医师。另一方面,卫生职称科普有助于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医护人员作为专业人士,通过科普可以让老百姓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备防病治病的基本医学知识。例如,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医生阮巧玲通过 “华山感染” 公众号进行科普,让一位丙肝患者看到文章后去医院看病开药,治愈了多年的疾病。同时,科普也可以增加老百姓的健康素养,如肾病科大夫张康通过宣教,让 “老病号” 改变生活方式,使治疗变得轻松。

二、卫健委推荐的七大重点选题

(一)近视防控

近视是一种常见的视力问题,其成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营养因素。遗传因素方面,若父母近视,子女近视的概率会相对较高。环境因素中,长时间用眼过度、阅读距离过近以及缺乏户外活动等不良用眼习惯是导致近视的重要原因。此外,长期摄入高糖、高脂肪、高盐、低维生素的食物,缺乏必要的营养成分也容易诱发近视。
预防近视的方法有很多。首先要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如定时活动休息眼睛,远离电子设备,阅读时保持一定距离和明亮的光线。其次,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户外阳光可以促进视觉神经系统发育成熟,减少近视的发生率。再者,合理饮食,摄入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成分的食物,避免摄入过多的高糖、高脂肪、高盐的食物。最后,定期检查眼睛,及时发现近视和其他眼部疾病,以便更好地进行预防和治疗。
在矫正技术方面,目前常见的有框架眼镜、隐形眼镜和角膜塑形镜等。但需要强调的是,预防胜于治疗,我们应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做起,保护好我们的眼睛。

(二)心理健康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挑战。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压力、焦虑和抑郁等。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学习压力、人际关系问题以及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都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据一项发表在《JAMA Pediatrics》杂志上的研究,学龄前儿童每天超过 1 小时的屏幕暴露时间,无论观看何种内容,都会显著增加心理健康的风险。
对于病患家属来说,照顾病患的压力以及对病患病情的担忧也可能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提供的心理调适技巧包括认知重构,识别和调整负面思维,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情绪管理,学会表达和调节情绪,避免情绪波动对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压力应对,学会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等。
关注病患家属的心理健康同样重要,可以通过提供心理支持、开展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他们缓解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三)合理膳食

合理膳食对于不同人群都至关重要。要遵循全面平衡地摄入营养、食物选择多样化、不追求 “名贵”“精细”、食物烹调加热注意营养素的保留、进餐有规律,饥饱适中、适时、适量以及严防 “病从口入” 等原则。
结合不同人群的营养需求,例如儿童和青少年需要充足的蛋白质、钙等营养物质以支持生长发育;老年人则需要更多的膳食纤维和易于消化的食物。分享膳食搭配原则,如每餐都要有主食、蛋白质和蔬果,主食以米饭、面食、杂粮等为主,可搭配蔬菜或豆类提供更多营养素。蛋白质来源包括肉类、鱼类、蛋类、奶类、豆类,不同蛋白质来源要搭配食用。每天要摄入五种不同颜色的水果和蔬菜,以确保获得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倡导均衡饮食,避免过多摄入脂肪和糖分,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

(四)科学运动

不同人群需要不同的运动建议。对于儿童和青少年,适合进行一些趣味性强的运动,如跳绳、踢毽子等,有助于促进身体发育和提高协调性。成年人可以选择跑步、游泳、瑜伽等运动,增强体质和缓解压力。老年人则应选择较为温和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避免运动损伤。
强调运动安全的重要性,在运动前要做好热身准备,选择合适的运动装备和场地。运动过程中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疲劳和受伤。如果有慢性疾病或身体不适,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运动。

(五)传染病防控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血液传播等。常见的传染病如流感主要通过飞沫传播,肺结核可以通过空气传播。
预防传染病的主要措施包括消除传染源,如对肺结核患者给予积极抗结核治疗,降低甚至消除其传染性;切断传播途径,如对流感病人进行隔离,避免与之接触,对传染病患者及病原携带者在指定地点进行隔离并进行消毒;保护易感人群,部分呼吸道传染病可以通过接种疫苗的方式进行保护,如流感、肺结核等,同时在有可能接触传染源时佩戴口罩等。提高公众的自我防护能力,有助于构建群防群控的坚固防线。

(六)三减三健

“三减三健” 即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解读其内涵,减盐可以降低高血压等疾病的风险,建议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 5 克。减油有助于控制血脂,每人每天食用油摄入量应在 25-30 克之间。减糖可预防龋齿和肥胖等问题,每人每天添加糖摄入量不超过 50 克,最好控制在 25 克以下。
健康口腔要求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清洁。健康体重需要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来维持,根据个人身高、体重等因素计算合理的体重范围。健康骨骼则要注重摄入富含钙、维生素 D 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同时适当进行户外运动和晒太阳,促进钙的吸收。引导公众实践 “三减三健”,享受健康生活方式。

(七)健康孕育

围绕孕期营养,孕妇需要摄入富含蛋白质、铁、钙、叶酸等营养物质的食物,以满足胎儿生长发育的需求。同时要注意饮食的均衡和多样化,避免食用过多的高糖、高脂肪、高盐食物。
在女性健康方面,要关注孕期的身体变化和常见不适,如恶心、呕吐、水肿等,提供相应的应对方法。例如,恶心呕吐可以通过少食多餐、避免油腻食物等方式缓解。水肿可以通过适当抬高下肢、减少盐分摄入等方法改善。
此外,孕期的心理调适也非常重要,孕妇可能会出现焦虑、紧张等情绪,家人和社会应给予关心和支持,帮助孕妇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提供科学的健康孕育指导,有助于保障母婴健康。

三、科普作品的创作方法

(一)明确写作导向

紧跟国家政策导向,确保科普作品符合国家卫健委提出的重点科普主题,如近视防控、心理健康等七大主题,为提升全民健康素养贡献力量。聚焦公众关切热点,了解不同人群在不同阶段的健康需求,例如儿童青少年对心理健康和科学用眼的关注、老年人对合理膳食和健康骨骼的需求等。内容符合申报专业,医护人员应根据自己的专业领域选择合适的科普主题,如申报眼科专业可围绕近视防控,申报心理精神护理专业则聚焦心理健康。

(二)写作要点

1.选题要亮,采用多种命名形式吸引读者

· 直叙式题目简洁明了,直接传达科普内容,如 “科学运动指南”。

· 比喻式题目生动形象,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例如 “健康心脏的守护者 —— 合理饮食”。

· 总结式题目概括性强,如 “科学膳食,健康生活的基石”。

· 警示式题目强调重要性,如 “忽视口腔健康,后果很严重!”

· 成语式题目富有文化内涵,如 “未雨绸缪,预防传染病”。

· 提问式题目引发读者思考,如 “‘三减三健’,你真的了解吗?”

· 拟人式题目增加趣味性,如 “维生素小精灵的作用”。
2.内容为王,做到充实严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

· 科普内容应充实严谨,确保信息准确可靠。例如在介绍传染病防控时,详细说明各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引用权威数据,如 “据统计,每年因流感导致的全球死亡人数高达数十万人”,增强说服力。

· 做到通俗易懂,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如解释 “健康口腔” 时,可以说 “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就像每天给牙齿洗个澡,让它们干净又健康”。

· 生动有趣可以通过讲故事、插入图片、制作导图等方式实现。比如讲述合理膳食时,可以分享一个家庭通过改变饮食习惯变得更加健康的故事,并配上色彩鲜艳的食物图片和简单易懂的膳食搭配导图。
3.请专家帮忙严格把关

· 邀请本专业的佼佼者对科普内容进行审核,确保专业知识准确无误。例如请眼科专家审核近视防控的科普文章,确保介绍的矫正技术和预防方法符合最新的医学研究。

· 请科普微文的写作高手,如期刊的审稿专家和编辑等,对文章的写作风格和逻辑结构进行把关,使其更加活泼有趣、条理清晰。
4.进行预实验,根据受众反馈完善作品

· 选择至少 10 - 15 名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受众进行预实验。让他们阅读科普作品后提出意见和建议,如 “内容是否容易理解”“有没有更有趣的例子可以添加” 等。

· 根据受众反馈,对作品进行逐一完善。例如如果受众觉得某个知识点解释得不够清楚,可以增加更详细的说明或案例;如果觉得文章缺乏趣味性,可以加入一些幽默的语句或互动环节。
5.积极推广,多渠道发布并利用特定节日宣传

· 多渠道发布科普作品,如投稿至公众号、发到朋友圈、印刷成彩页发放、转成二维码等。例如将关于心理健康的科普文章投稿到专业的健康公众号,同时在自己的朋友圈分享,吸引更多人关注。

· 利用传统节日、疾病防控宣传日等进行宣传。如在全国爱眼日发布近视防控的科普作品,在全国高血压日宣传合理膳食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

(三)不同专业方向的创作思路

1.临床医护可根据不同科室方向着手

· 眼科医生可以从近视防控、眼部疾病预防等方面进行科普。如介绍如何正确使用电子设备以减少眼睛疲劳,讲解常见眼部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 心理精神护理专业人员可以围绕心理健康问题展开创作。例如分享应对压力和焦虑的方法,介绍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心理特点和需求。

· 营养护理中医专业可以结合中医养生理念,介绍合理膳食和营养搭配。如讲解食物的性味归经,推荐适合不同体质人群的食疗方案。
2.公卫人员可围绕特定领域创作

· 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可以重点普及传染病防控知识。如解读最新的传染病疫情动态,介绍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

· 可以围绕 “三减三健” 开展科普活动,宣传健康生活方式对预防慢性疾病的重要性。如举办健康讲座,发放宣传资料,提高公众对 “三减三健” 的认识和理解。
3.科研大神可科普最新成果应用

· 科研人员可以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科普内容,让公众了解医学科学的最新进展。例如介绍新的药物研发成果、治疗技术或疾病预防方法。

· 可以通过科普文章解答公众对科研成果的疑问,如 “新的癌症治疗方法真的有效吗?”“基因编辑技术对人类健康有哪些影响?” 等。
4.不挑人的选题如科学运动、健康辟谣等

· 科学运动是适合所有人的科普主题。可以介绍不同人群的运动需求和注意事项,如老年人的运动强度和方式、儿童青少年的运动兴趣培养等。

· 健康辟谣可以针对网络上流传的各种健康谣言进行澄清。如 “吃大蒜能治疗癌症吗?”“喝醋可以软化血管吗?” 等,帮助公众辨别真假信息,提高健康素养。

四、科普作品的发表平台

(一)省部级及以上官方机构媒体平台

省部级及以上官方机构媒体平台具有权威性和广泛的传播力。例如,在一些省份的职称评审文件中,明确提出 “在省部级及以上的官方媒体发布与申报专业相关的科普作品(文字稿 2000 字以上,视频不少于 5 分钟)”。这些官方媒体平台通常对科普作品的审核较为严格,能够确保作品的质量和专业性。

(二)健康类期刊报纸

1.健康科普类期刊:省部级的科普期刊对比起专业的学术期刊来说更好发表,也是评职称的好机会。一般将由中央国家机关和部委作为主管单位的期刊,界定为国家级期刊;将由各省的厅局机关作为主管单位的期刊,界定为省部级期刊。目前多采用专家约稿制,很难找到相关期刊的投稿网站,大家不要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上进行搜索,以免进入虚假投稿网站。2.健康科普类报纸:目前业内比较认可的健康科普类报纸有 9 种,其中国家级 8 种,省级 1 种。如《大众健康报》是四川唯一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省级卫生健康类专业媒体,是四川省卫生健康委指定的宣传报道工作行业主流媒体之一,是发表健康科普作品的权威平台,且有建有网站、数据库可以查询,可以确保规范性、安全性。

(三)医学学会官方平台

省级以上学(协)会公众平台也是适合普通医护人员发表科普作品的渠道。这类平台有一定权威性和审核机制,但又不像电台、卫健委这类官方平台难投稿。例如,广东省肿瘤康复学会举办健康科普征稿活动,入选作品将在学会官方媒体平台推广宣传,进行大众科普教育,作品作者具有署名权。同时,学会还将发放文章的 “发表证书”,以证明科普文章成功发表。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发表渠道,如家庭保健报作为健康科普权威平台,面向全国征稿。家庭保健报由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获全国百家优秀报刊、全国十佳卫生报纸等荣誉称号,是中国最早创刊的专业性医疗保健类报纸之一。来稿经编委会审核通过后排期刊发。
在选择发表平台时,医护人员要注意辨别真假,避免陷入虚假投稿网站的陷阱。同时,要根据自己的时间和专业特点,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发表渠道,为职称晋升和健康科普事业做出贡献。

五、展望未来

卫生职称科普工作在当前的政策推动下正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国家对全民健康素养提升的高度重视,卫生职称科普将持续发挥关键作用。一方面,它为医护人员提供了多元化的职业发展路径,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科研论文发表。通过科普作品的创作和发表,医护人员能够在职称晋升中展现出更全面的能力和贡献,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活力和工作热情。另一方面,卫生职称科普对于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公众对于准确、权威的健康知识需求日益增长。医护人员作为专业人士,通过科普作品能够向公众传递科学的健康理念和方法,帮助公众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降低疾病的发生风险,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
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卫生职称科普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更大的发展:
首先,科普内容将更加丰富多样。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和公众健康需求的不断变化,医护人员将不断拓展科普的领域和深度,涵盖更多的疾病预防、治疗方法、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同时,科普形式也将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文字、图片形式外,还将广泛采用视频、动画、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手段,使科普作品更加生动有趣、易于理解。
其次,科普平台将更加多元化。除了现有的省部级及以上官方机构媒体平台、健康类期刊报纸、医学学会官方平台等渠道外,还将涌现出更多的新媒体平台和社交网络平台,为医护人员提供更多的发表渠道和传播机会。同时,不同平台之间的合作也将更加紧密,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普传播网络。
最后,科普工作将得到更广泛的社会支持。政府部门将进一步加大对卫生职称科普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鼓励更多的医护人员参与科普创作。社会各界也将更加关注和支持卫生职称科普工作,为医护人员提供更多的创作资源和合作机会。同时,公众对于科普作品的需求和认可度也将不断提高,形成良好的科普氛围和社会环境。
总之,卫生职称科普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鼓励广大医护人员积极投身科普创作,为全民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卫生职称科普工作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