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职称评聘与薪酬调整:开启医疗行业新篇章

2024-10-10 15:29:38

一、政策背景与改革风向

国家卫健委召开新闻发布会,释放出医务人员职称评聘和薪酬制度将大调整的重要信号,这一举措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医疗行业引起了广泛关注。
此次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现有的职称评聘和薪酬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一方面,医疗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合理的职称评聘制度能够更好地激励医务人员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另一方面,薪酬制度的调整关乎医务人员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满意度。
当前,我国医疗事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医患关系紧张等。而医务人员职称评聘和薪酬制度的改革,将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有力的支撑。通过优化职称评聘体系,能够引导医务人员更加注重专业技能的提升和临床实践的积累,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合理的薪酬制度能够提高医务人员的待遇水平,增强他们的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从而缓解医患矛盾,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总之,国家卫健委此次提出的医务人员职称评聘和薪酬制度改革,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推动我国医疗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职称评聘调整亮点

(一)申报评审条件变化

河南省对卫生系列高级职称申报评审条件进行了多方面调整。在科普工作要求方面,2023 年度申报评审只需完成当年健康科普工作,对 2022 年及以前不作要求。认定健康科普活动情况,不需要提交纸质材料,但需上传相关佐证材料。申报专业方面,自 2023 年起,医疗类增加生殖与遗传医学专业,对应考试专业为妇产科或泌尿外科;医疗类脑电图诊断专业更名为神经电生理(脑电图)诊断专业,对应考试专业为神经内科或脑电图技术。工作量调整上,非急诊科医师在近 5 年内如轮转急诊科,工作期间按照 4 小时为一个门诊单元数计算,轮转急诊科门诊单元不超过基本门诊工作量的 10%。基层结核病专业增加无病房工作量;疼痛学专业调整为非手术为主临床专业(含有病房和无病房),不再列为其他临床专业;新增生殖与遗传医学专业工作量。援外、援疆期间视同完成援派期间的基本工作量;对口支援(1 年)期间由受援单位统计工作量,不超过基本工作量的 20%。

(二)防疫一线人员福利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医务人员在职称晋升方面享有多项优惠政策。在豫疫情防指〔2020〕14 号文件下发前取得中级及以上职称的疫情防控一线医务人员,可享受优先申报、优先评审、优先聘任;免除卫生支农任务;申报高一级职称免于一次业务考试等。援鄂医疗队员以及在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定点医院隔离病区(病房)中直接接触确诊病人、疑似病人的一线一档医务人员,可提前 1 年申报高级职称,其中,护理人员可以突破医疗机构级别限制参加高级职称评聘。一线医务人员中的博士研究生,聘任中级职称不视为享受优惠政策,在晋升副高级职称时可享受一次优惠政策。

(三)新的评价载体

以河南省为例,将病案作为评价载体,基于病案首页数据,重点从技术能力、质量安全、资源利用、患者管理四个维度,科学准确评价医生的执业能力和水平。其中,中医专业还应基于中医病案首页数据,重点围绕以中医为主治疗的出院患者比例、中药饮片处方比、中医治疗疑难危重病患者数量、中医非药物疗法使用率等中医药特色指标,评价中医医师的中医药诊疗能力和水平。

(四)带教要求明确

医生评聘高级职称需要有带教经历,并明确要求带教的人数。对于晋升临床、口腔、中医、公共卫生类别副主任医师,要求有带教 2 名医师的经历。对于晋升主任医师,要求有培养 2 名主治医师 /(公共卫生类别)主管医师的经历。同理,护理类、药学类、技术类的晋升,均要求有带教 2 名本专业下级人员的经历。这一举措有助于提升医疗行业的整体带教水平,促进年轻医务人员的成长。

三、薪酬调整新举措

(一)年薪制探索
国家卫健委提出实施薪酬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年薪制,旨在为医务人员提供更加稳定的薪酬结构。福建三明市在这方面率先 “打版”,具体薪酬标准为:主任医师 30 万元;主治医师 20 万元;住院医师 15 万元;技师、药师类按照同级别医师 80% 核定;护师类按照同级别医师类 70% 核定;后勤行政人员按照医师类 40% 核定;村卫生所人员基本年薪 10 万元。通过年薪制的实施,有望减少医务人员对药品和耗材价格变动的依赖,增强其经济安全感,同时配套相适宜的待遇,改革薪酬分配制度,实行协议工资制和项目薪酬制,使激励机制更加灵活。

(二)结构调整方向

“两个允许” 政策落地和 “三个结构调整” 是公立医院薪酬改革的重要内容。“两个允许” 即有关部门在核定公立医疗机构人员绩效工资时,要核准总量,动态调整,使医务人员的绩效工资与经济社会和物价水平的变动相同步,体现医生的劳动价值,鼓励优劳优得、多劳多得。“三个结构调整” 包括:公立医疗机构要坚持把公益性作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缩小公立一二三级医疗机构之间的绩效工资水平差距,促进医疗资源的均衡分配;逐步调整和优化不同专业、不同科室之间薪酬待遇差距问题,使儿科、病理、精神卫生、麻醉、全科、产科等相对比较短板弱势的专业医务人员收入待遇得到改善,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按照公益性的要求,逐步提升医务人员绩效工资中固定收入所占比例,适当调控灵活收入奖金部分的比例,使医务人员的收入更加稳定可预期,减少因创收压力而导致的医疗行为扭曲现象。

(三)三明医改经验

国家层面积极推进三明医改经验,各地强化领导,将三明医改经验的推广作为深化医改的重要任务。总结提炼三明医改探索形成的各项经验,如 “三医” 由一位政府领导分管、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等,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同时,建立监测调度机制,及时掌握各地推广三明医改经验的进展情况,对成效明显的地区给予奖励补助,营造激励改革的氛围。例如,福建省每年对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进行绩效评价,对成效排名前二的设区市和排名前五的县(市、区)给予更多奖励补助,2014 年至 2024 年考评拨付奖补资金 3.3 亿元。2019 年起福建省实行城镇职工医保基金省级统筹调剂,省级预留一定比例作为激励资金,根据各地 “三医” 协同改革成效进行分配,今年已考评下拨 6131 万元。

(四)预期效果显著

公立医院薪酬改革的预期效果显著。一方面,有助于减轻患者负担。通过调整薪酬结构,使医务人员的收入与药耗收入脱钩,减少过度检查、用药等不正确医疗行为的发生,降低医疗费用。另一方面,能够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薪酬制度改革鼓励医务人员多钻研技术、多提供良好服务,而不是简单地把个人收入与创收能力相挂钩,促使医务人员更加注重专业技能的提升和临床实践的积累。此外,还有利于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合理的薪酬制度能够提高医务人员的待遇水平,增强他们的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从而更加用心地为患者服务,缓解医患矛盾。

四、改革意义与展望

医务人员职称评聘和薪酬调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从医务人员自身角度来看,合理的职称评聘制度为他们提供了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激励他们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和临床实践水平。薪酬调整,尤其是年薪制的探索和结构调整,增强了医务人员的经济安全感和职业满意度。以福建三明市为例,明确的年薪标准让医务人员能够更加安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不必过度担忧经济收入的波动。据统计,三明市实施医务人员年薪制后,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满意度得到了显著提升。
对于医疗行业而言,改革有助于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随着 “两个允许” 政策落地和 “三个结构调整” 的推进,医疗资源的分配将更加均衡,不同专业、科室之间的薪酬待遇差距逐步缩小,像儿科、病理、精神卫生等相对薄弱专业的医务人员收入待遇得到改善。这将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到这些领域,提升整个医疗行业的服务水平。
此外,改革对医患关系的改善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合理的薪酬制度使医务人员更加注重服务质量,减少了因创收压力而导致的过度医疗行为,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同时,医务人员的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增强,能够更加用心地为患者服务,增进医患之间的信任和理解。
展望未来,医疗行业将呈现出更加良好的发展态势。随着职称评聘和薪酬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将得到充分激发,医疗服务质量将持续提升。科技的不断进步也将为医疗行业带来更多创新和发展机遇,如人工智能在医疗诊断中的应用、远程医疗的普及等。同时,政府对医疗行业的投入将不断加大,进一步改善医疗设施和服务条件。
总之,医务人员职称评聘和薪酬调整是推动医疗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未来的医疗行业将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